以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服務發展安全
翟武全
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要求,要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決守牢安全發展底線,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象工作,明確指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近期國務院印發了《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作出重要批示,并召開了全省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對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聚焦守牢安全底線,強化氣象災害防御,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近年來,我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先后有效應對2019年超強臺風“利奇馬”、2020年超長梅汛期、2021年臺風“煙花”等災害性天氣重大挑戰,切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氣象工作必須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強化氣象災害防御,守牢安全底線。
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防御能力。“十三五”時期,我省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率五年下降71%,減損率居全國各?。▍^、市)前列。2021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省氣象局聯合有關部門扎實推進落實,著力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推進氣象災害信息融入應急指揮系統和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已基本建成自動地面氣象觀測網,全面開展天基、地基、空基氣象觀測,面向生態、農業、海洋、交通等建設專業氣象觀測網,形成從分鐘到月的無縫隙精細化預報產品鏈,0-10天2.5公里網格預報實現業務運行,重點區域可精細到1x1公里。進一步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將加密建設地面氣象觀測站,優先在沿海、沿湖等地開展多波段雷達組網協同探測;加強強對流預報預警技術研發;升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提升發布速率和準確率。
提升城市氣象服務保障機制。推進氣象融入城市管理、應急處置和綜合治理體系,完善與應急管理、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等部門應急聯動機制;聚焦臺風、暴雨、大風、低溫雨雪冰凍等高影響天氣,構建基于網格預報和隱患點致災閾值的氣象風險靶向預警業務,開發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氣象服務產品,銜接、融入各地城市安全運行指揮系統,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運行。
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氣象服務水平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開創江蘇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氣象工作必須面向國家和江蘇重大戰略,拓展氣象服務領域,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強鄉村振興氣象服務。重點圍繞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需求,加強大宗作物和特色農產品全生命周期氣象服務,提升關鍵農時農事和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糧食產量預報能力。繼續開展好夏收夏種、秋收秋播等關鍵農時氣象保障服務,建立精細到鄉鎮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體系,加強衛星遙感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應用,深化發展農業保險氣象服務。
加強交通氣象服務。建成中國氣象局交通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交通氣象服務向高速公路、航空、航運等方向全面發展。今年,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氣象局在全國31個省市108條路段推廣了我省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試點成果。將繼續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牽頭建設長三角交通氣象中心,研發以能見度、路面狀況智能感知算法為代表的關鍵技術,推進交通氣象服務融入“智慧高速”建設。
加強海洋電力等領域氣象服務。氣象服務積極融入海洋、電力、旅游、保險等行業,強化海上強對流、海上大風、海霧、滸苔等監測預警,研發海上風電氣象服務系統。將進一步完善海洋漁業高影響天氣應對聯動機制,健全海洋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傳播體系,開展相關領域“氣象+”賦能行動,加強全省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清單管理,增強氣象服務供給。
聚焦美麗江蘇建設,發展生態氣象服務,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
未來五年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氣象工作必須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強生態氣象服務,為美麗江蘇建設增色添彩。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氣象服務。2021年,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江蘇分中心成立,目前已對“十三五”以來江蘇人為二氧化碳排放、自然生態系統碳匯等進行評估,為碳源匯監測和管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政策措施成效評估提供支持。省氣象局將繼續布局完善溫室氣體監測網,持續推進碳中和評估基礎數據庫建設,開展高精度碳通量模擬試驗和評估。
完善生態氣象監測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氣象衛星遙感作用,建設了立體生態觀測網,為江蘇“藍天”“碧水”提供氣象服務支撐。省氣象局將不斷提升大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產品的精度和時效;推進重點湖泊水體遙感監測應用;開展黃渤海濕地、長三角重要河口區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充分發揮金壇國家氣候觀象臺作用,聚焦長三角城市群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等綜合觀測和分析評價。
強化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正在牽頭建設長三角能源氣象服務中心,加強面向能源管理部門的決策服務,持續推進風能、太陽能監測評估,建立海上風電、陸地光伏電站運行氣象服務,提高可再生能源生產效率。加快實施“耕云”計劃,積極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農業防災減災等方面的作用。持續做好開發區和重大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評估。
聚焦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現代氣象業務,不斷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水平
省氣象局堅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在全國氣象現代化建設評估中,我省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均居全國前列。2019年,中國氣象局、江蘇省政府、南京市政府聯合建立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充分發揮南京氣象科技資源優勢,緊密結合江蘇需求,開展高影響天氣、多尺度氣象模式、氣象探測技術研發等領域科研攻關,力爭通過科技創新,使氣象監測更精密、預報更精準、服務更精細。
省委省政府對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出明確目標要求,到2025年,建成系統完備、開放融合、協同創新、業態新型、高質普惠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重點區域要素預報空間分辨率達到百米級、時間分辨率達到分鐘級,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重較“十三五”平均下降15%,全省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公共服務、科技貢獻、人才支撐和政策保障水平等全面走在全國前列。
省氣象局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部署,凝心聚力、踔厲奮發,以“干在實處”推動“走在前列”,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氣象新篇章。
(來源:《群眾》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