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評論員
氣象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性要素,更是生產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工作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同時,更加深廣地融入鄉村振興、強國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建設中,服務觸角延展至交通、農業、水利、海洋、能源、旅游等上百個行業,趨利避害作用日益凸顯,人民福祉安康持續增進。尤其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多增強,統籌發展和安全對防范氣象災害重大風險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敏感性也越來越強。這就要求氣象工作主動融入和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大力實施“氣象+”賦能行動,全方位服務保障經濟循環暢通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氣象高質量發展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在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氣象人更要守護好中國糧。要從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不可逆轉的高度,將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抓緊抓細抓好。各級氣象部門要在政府主導和相關部門支持下,著力提升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水平;圍繞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聚焦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分區域、分作物、分時段、分災種的糧食生產全過程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高光譜遙感等先進技術和相關設備在農情監測中的作用,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研究;不斷提高國內外糧食產量預報能力,建立全球糧食安全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好支撐。
“強國有我”,是氣象保障海洋強國、交通強國、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莊嚴承諾。要聚焦緊迫需求修煉“內功”,提升海洋氣象觀測能力建設,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氣象服務平臺,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的氣象保障。要強化科技支撐,融入特定應用場景,融合定制化需求,強化全球遠洋導航氣象服務能力,加強中歐班列等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為全球商貿物流打通一條“氣象路”。要強化部門聯動,完善協同規劃、協同部署、協同實施、協同保障的合作共建機制,充分發揮各行業、各區域優勢,闖出“試點模式”,打造“服務樣板”,形成與國家戰略要求相一致、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氣象服務保障體系。
“氣象+”,加出新氣象、融出新活力。氣象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和公眾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鹽”。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氣象融入生產生活各個環節,聚焦能源、物流、旅游、健康、金融等與公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以氣象服務賦能行業發展,發布更具“靶向性”的服務產品,提供更具個性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精細服務。
大潮澎湃,新時代氣象萬千。我們必須“站在全局看局部、跳出氣象看氣象”,悟透力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瞄準《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描繪的藍圖,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狠抓落實,以氣象高質量發展成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