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太陽、地球與天氣”。
太陽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提供能量。它驅動著天氣、洋流和水文循環。它塑造了我們的情緒和日?;顒?。它是音樂、攝影和美術的靈感源。
太陽距地球近1.5億公里,是太陽系的核心。是它使我們的星球保持溫暖,足以讓萬物生長。在45億多年的時間里,這一等離子發光發熱球體始終是天氣和氣候以及地球上各種生命背后的推動力。
過去30年開展的衛星測量顯示:太陽的能量輸出沒有增加,最近地球上觀測到的變暖不能歸因于太陽活動的變化。
正造成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溫的溫度上升是由大氣中的長壽命溫室氣體驅動的。2017年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405.5%,并在繼續上升。
結果,自1990年以來,長壽命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這一氣候增溫效應增加了41%。在過去的十年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的輻射強迫中約占82%。
如果延續目前溫室氣體濃度的趨勢,到本世紀末,我們可能會看到溫度上升3℃至5℃。這遠高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的目標,即將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控制在2℃以下,并盡可能接近1.5℃。
無論在地方日常層面還是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氣候變化都已經導致極端高溫現象的增加以及新的溫度記錄。正因為氣候變化,一年中熱浪出現的更早、結束的更晚,并日益頻繁和劇烈。
據氣候模型預測:大多數陸地和海洋區域的平均溫度將升高,大多數人居地區出現極端高溫的現象將增加,一些地區將出現更多的強降水,而有些地區將有更大的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可能性。隨著全球變暖,與氣候相關的衛生、民生、糧食安全、供水、人類安全和經濟增長風險預計將上升。
太陽可以提供替代能源,即使在多云天氣下也可加以利用。在全世界范圍內,太陽能已實實在在得以使用,并日益在發電或取暖和海水淡化方面受到人們歡迎。
因此,了解太陽如何影響天氣和氣候現象對于WMO建設抗災型社會的核心使命至關重要。
WMO的綜合地球系統方法將盡可能為支持各國開展天氣、氣候、水文、海洋和環境活動提供最好的科學和業務服務。(中國氣象科普網)
3月21日,省氣象局與省政府網站聯合舉辦“太陽、地球和天氣”世界氣象日主題訪談。省局嚴明良副局長以及相關業務、管理部門負責人參加訪談,共同在... [詳細]